Home > Article > 智能家居賽道,你是選華為還是小米?

智能家居賽道,你是選華為還是小米?

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佘凱文

日前,在發佈極狐阿爾法S後,華為又公佈了一款新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一併公開的還有售價,兩驅版21.68萬,四驅版24.68萬,宣佈將於5月批量交付。

“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從這兩款新車來看,華為確實奉行了這一原則,在功能上華為更多體現在“智能駕駛座艙”、“車聯網系統”、“IoT設備控制”等方面,整體上更多作用於車輛“智能化”領域。

當然這只是華為“造車”的第一步,以後會不會更深入,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照這個趨勢來看華為在汽車上的動作,更像是IoT家庭場景的一個外延,比如華為此前發佈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一種“華為不建房,但幫開發商建好房”的既視感呼之欲出。

為什麼智能家居沒有羣雄爭霸?

從造智能手機到造車,哪裏有風口,哪裏就會有玩家。真要説起來,智能家居的發展歷程比智能手機還要早得多,但多年來智能家居的普及滲透以及品牌成績一直沒有巨大提升。至於原因,大概率還是些老問題,比如產品間的“孤島”、使用體驗的“碎片化”等等。

想不想解決這些問題?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從智能家居的三類玩家來看,即傳統家電品牌、互聯網公司和智能手機品牌,他們一直都企圖完成“市場一統”。但其實理解智能家居可以不那麼複雜,智能家居的核心就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足夠豐富的硬件系統,讓用户所想即所用;另一方面就是足夠智能的軟件系統,讓智能家居更加智能化。解決智能家居軟硬件問題,那些“孤島”、“碎片化”自然就不再是問題。

早兩年的一場“入口之爭”,算得上是一次典型的智能家居“軟硬件佈局”之爭,各類玩家分頭髮力,絡繹不絕。

其中,智能手機品牌企圖“將智能手機打造成控制終端”,一馬當先的像蘋果、谷歌憑藉IOS、安卓兩大系統優勢,直接衍生出了智能家居生態平台,如HomeKit;國內方面華為、中興同樣開始打造平台,廣邀各類家電品牌加入“聯盟”,雖然手機是目前智能家居產品主流的控制方式之一,但在廣大用户看起來並不是真正的智能,對於智能家居智能化沒有實質上促進;

互聯網品牌則在尋求以“多入口”的方式打通智能家居的軟硬件一體化。彼時以BAX為代表的智能音箱風頭正盛,語音交互的模式看起來為智能家居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這也被看成是彌補了智能手機觸控交互的“偽智能”。此後如智能門鎖、路由器也一度被視為“入口”切入點,一個從用户進門開始以生物識別的方式喚起智能家居,另一個以wifi為通道成為整個智能家居系統的控制中心,但問題在於這些互聯網企業在硬件領域的佈局大都單一或垂直,無法構成一個深度覆蓋的硬件網絡。軟件控制方面以雲端為主,對於網絡存在硬性要求,並不活絡;

家電品牌早期看似有些“隨波逐流”,手機也好、智能音箱也好,你們説了算,我們沒有平台,不懂概念,但你們也不能空有架子沒有硬件啊,我們產品多大家一起玩。久而久之,一些家電品牌發現,即便加入他們所謂的“聯盟”但其實對於自身品牌銷量或智能家居定位的提升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於是他們開始了“單幹”,海爾是最具代表性的玩家,以U-home為系統平台,又衍生出了“食聯網”、“衣聯網”等垂直玩法。看起來,海爾是最優質的智能家居玩家,系統方面有U-home為支撐,加上繁多的家電硬件,恰如其分的滿足智能家居的兩個核心,但為何依舊沒能走到智能家居的統治地位?

從系統上看,海爾U-home依舊存在控制和連接兩方面問題,憑藉“智家大腦”海爾讓智能家居實現了“自主感知”,完成了“智慧”化進程,這一點與華為相似,但云端控制的方式還是未能突破現有的行業模式,具備侷限性;從硬件上看,家電企業其實很難實現全景突圍,海爾家電品類是多,在單個垂直賽道依靠某件家電或許能做到一定程度,但智能家居也並非只有家電,海爾的產品覆蓋還是不夠全。

現階段雖然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做到“軟硬兼具”,但這條路上已經開始出現領跑者,那就是小米與華為,一個在硬件上的超前佈局,生態之龐大特別是一些小型產品的豐富,讓其他品牌實在難以超越;一個在軟件層面,特別是本地化主機佈局後,在控制層面終於脱離網絡,算是打通了智能家居的“任督二脈”。

其他玩家想要超越,兩種方式其一硬件覆蓋上超過小米,其二比華為更快地推進本地化主機,無論哪種都太難,在華為、小米兩大玩家的把持下,其他智能家居玩家能做得或許只剩下“融入”,此前智能手機賽道的一超多強局面在智能家居領域可能不會上演。

生態鏈企業加持,短期小米不敗

小米對待智能家居的戰略,就像當年在智能手機領域一樣,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粗暴”,當年不是都説智能手機貴嗎?那我就做便宜;現在不是説智能家居,孤島林立嗎?那我就讓它沒有孤島。

不同於華為、百度、阿里等玩家,聯盟?不需要,小米自己的就是一個大聯盟,怎麼做?造!缺什麼我就造什麼,當然不一定需要小米親自下場去造,畢竟生態鏈才是小米最大的王牌,而佈局智能家居生態鏈也成為現如今小米最成功的策略之一。

小米進軍智能家居的契機很有意思,2013年小米即將發佈一款新的路由器,但大量網易猜測是豆漿機,於是雷軍在微博上調侃説“如果大家這麼喜歡,我們可以考慮做小米豆漿機。”

緊接着,比谷歌收購next還早一年,小米開始了孵化第一家生態鏈企業紫米,在去年小米10週年演講上,雷軍激動宣佈小米孵化了100+小米生態鏈企業。如果細數的話會發現,小米投資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家,其中超過100家公司專注於研發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費產品。

這也就是鑄就了小米智能家居生態的強大,比如雲米是小米生態中大家電的支撐,從客廳場景的電視、空調、路由器到廚房中的煙機、冰箱、淨水器、洗碗機再到衞浴陽台裏的洗衣機、熱水器、智能馬桶等等;綠米、創米則承擔了小米在智能安防上的需求,產品主要是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網關、門窗傳感器、無線開關等;石頭科技專門業務是掃地機器人;智米則有加濕器、電暖器、空氣淨化器、智能馬桶蓋等產品;出行則有9號機器人,當然小米也親自下場造成了。

簡單概括就是小米智能家居生態已經基本覆蓋了現階段智能家居所有硬件領域,因為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設計語言,只要你使用的是“小米全家桶”就不會出現不兼容的智能硬件。這一點是小米的競爭對手包括海爾、美的等所不具備的。

看起來,小米的生態鏈產業佈局似乎毫無邏輯,東一下西一下,但小米的邏輯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沒有什麼就投資什麼,以最大限度的覆蓋市場,截至去年小米IoT平台已連接超過2.52億台設備,進入超過5500萬家庭,穩居全球最大的消費級IoT智能互聯平台。

相對封閉的自建生態系統為小米帶去了幾點優勢:首先就是將自己與生態鏈企業的深度綁定,雙方關係是從扶持到深度合作,這種模式使小米佔據着絕對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其次,在封閉環境下小米的邊界延伸將不會惠及競爭對手,“封閉”是對於雙方而言的,小米需要這些生態企業,可這些生態企業其實也需要小米;最後,則是為消費市場建立一個“竹林效應”,從智能家居企業矩陣到智能家居產品矩陣,為小米建立起了極高的品牌忠誠度。

另外,就是以小米為核心搭建全屋智能相對便捷,要什麼買什麼,用什麼裝什麼,用户選擇度大,且範圍也廣。強大的生態體系保障了其在智能家居賽道優勢短期內沒人可以撼動,如若行業玩法不發生改變,小米則立於不敗。

但小米模式不是沒有弊端,因為在生態系統中的一家獨大,對於生態企業而言雖然產品銷量有保障,卻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比如石頭科技其綜合毛利率低於同行,這些企業藉助於小米而發展壯大,同樣又面臨着對小米渠道依賴過重、毛利率太低的困境。所以這兩年不斷出現如石頭、華米這些品牌開始“去小米化”,開始推出獨立品牌,長期來看這對於小米生態系統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用户體驗主導,長期華為可期

生態方面相比小米,華為開放很多。也使得他們兩家在智能家居玩法模式上出現了較大異,特別今年前不久隨着華為“全新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推出,兩家之間的差異化被進一步放大。

具體的差異點“智能相對論”在《“全屋智能化”差異化對打,華為、小米誰能勝出?》已有展開敍述,而為什麼看好“全屋智能”體系下華為的長期價值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華為的“入户式全屋智能”模式使整個智能家居領域在智能化程度上邁出了一大步。華為在芯片領域的優勢顯而易見,且鴻蒙OS也已經成為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操作系統。這些優勢使華為實現從底層通信、芯片控制、操作系統、智能產品的生態以及平台等多領域進行融合,推動傳統的單品智能向全屋一體化智能演進,極大改善當下用户的使用體驗。

第二,華為“全屋智能”或許將成為最理想的智能家居外延模式。近兩年,智能家居行業與市場冰火兩重天,家庭場景下智能家居行業發展滯漲,而華為的“預裝模式”則能打破這一瓶頸,將智能家居帶入到酒店、公寓、園區甚至景點等諸多場景。截止目前,華為已經和中海地產、華潤置地、金茂集團、深業集團、萬科、龍湖、綠地、佳兆業等地產商展開合作,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自帶華為“全屋智能”的“毛坯房”。

第三,生態領域的開放則使得當下即便在硬件覆蓋方面華為不及小米,但並非不變,現階段華為也擁有超1000家品牌的生態聯盟,秉持開放性的態度使華為系統沒有了品牌、型號限制,而且這種模式更有利於形成以華為系統為核心的中心化體系。

但由於短期內華為模式難以全面鋪開,就難免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對手也採用“主機入户”的模式怎麼辦?華為基於wifi6和PLC的雙網絡系統沒有太高的壁壘,包括施耐德、西門子乃至海爾等品牌也都是個中好手,小米當然也可以走向本地化。

所以,此時華為要做的就是“比快”。快速實現成本壓縮,從目前華為公佈的兩套方案來看,99999元和149999若是在工程領域可以接受,但家庭場景下這個價格還是太高;快速實現“跑馬圈地”,在競爭對手還沒反應過來前與各大房地產開發商展開大規模、實質性的動作,建立起“錨定效應”;快速打通生態聯盟的覆蓋,雖然目前華為已經與大部分主流品牌完成連通卻還不夠,大量小型智能硬件同樣不可或缺。

在全面解決這些問題後,華為智能家居會真正實現“長期可期”。

總結

華為與小米在“全屋智能”軟硬件兩個領域的搶佔先機,已經使他們遙遙領先,兩家的比拼也可能將成為智能家居領域的長期話題,如果需要選擇,你是選華為還是小米?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